您好,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老站,搜索引擎当天收录,欢迎发信息
免费发信息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 丽江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今天的丽江,快要被商业化毁掉了

2022/8/1 0:01:01发布63次查看
只要你说要去丽江,一定会有人用暧昧的眼神和语气对你说,赶紧来一场艳遇。虽然去旅行的人总要失望——没有人在丽江谈恋爱,总有人在天亮时伤感。
曾经,丽江对外彰显的形象是“纳西族聚居的古王国”,这里有木府、洛克故居、白沙壁画等历史古迹,有纳西古乐、东巴歌舞等文化传承,有打铜、制陶等民族手工艺,它似乎天然是文青该去的地方。
现在,这里是充满艳遇的“小资天堂”,人们在这里喝酒狂欢,体验着和都市相同的文化,却宣告自己正在异乡。
从籍籍无名的边陲小城,到褒贬不一的“艳遇之都”,丽江只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
谁成就了“艳遇之都”
80年代,没有人能想象丽江现在的样子。那时候丽江的旅游资源还以自然文化为主。当时的旅游规划,是以古城为中心,以雪山景区为主体,建立丽江地区风景保护体系。
在丽江市的宣传片中,丽江总是多样的。它最引以为傲的,是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世界记忆遗产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三大世界遗产。
玉龙雪山、虎跳峡、老君山、泸沽湖等都是丽江知名旅游景点,丽江古城只是其中一个,虽然有名,但并不能构成人们对丽江的全部印象。
1985年,丽江的旅游业开始起步,少数国外背包客发现了这里,“淳朴”、“纳西”、“美丽”等字眼是人们对丽江的初印象。
但古城的形象不会一成不变。1997年,丽江古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旅游业开始迅速发展。媒体开始宣扬丽江的旅游文化,相比于民族风情,丽江的慵懒闲适的生活更被都市年轻人所向往。
真正让丽江广为熟知的,是2004年在丽江拍摄的热播偶像剧《一米阳光》,这个烂俗的爱情故事,让丽江从此开启了“艳遇之都”的名号。在2005年之后,丽江古城被谈论的已经不再是“少数民族风情”,而是娱乐和艳遇。
在关于“艳遇”的诸多噱头中,酒吧是绕不开的。在人们的印象中,酒吧等于艳遇,而丽江等于酒吧。在1996年,丽江出现第一家酒吧,当时的酒吧多为一两间门面的规模,数量也较少,提供一些休闲。从2002年开始,酒吧规模增大,数量增多,酒吧一条街形成,娱乐和艳遇变成了主要特色。
“艳遇”如果在早年还有一些吸引力的话,到现在就完全成了庸俗的代表。从2007年开始,游客对于丽江古城的差评逐渐增多,喧闹的酒吧、艳遇的人们、雷同的店铺,古城已经让人厌烦。
但丽江的无趣呆板,靠的当然不止是偶像剧和酒吧。虽然商业化是丽江被抨击最多的理由,但搞成今天的样子,还得看被当做典型的丽江旅游业发展模式。
消失的纳西古城
2016年底,有女游客在丽江被打,更多的网友曝光自己在丽江旅游的糟糕经历,丽江的形象降到冰点。在之后召开的千人大会上,丽江市委书记说,“在丽江涉旅的事情没有小事”。
旅游业是丽江的命脉。
早在1986年,丽江县就提出了“把旅游作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到1995年,其他城市还在摸索自己的发展之路时,旅游业在丽江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已经确立。
早在2000年,丽江旅游从业人数就已占总就业人数的36.13%,居七大行业之首。2016年,丽江旅游业总收入为608.76亿,同期全市gdp仅为约310.2亿元,旅游总收入已经是gdp的2倍。
让丽江形象第一次突变的,是发生在1996年的7.0级强烈地震。地震正发生在丽江准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当口。
震后,古城内部分建筑被毁,丽江抓住震后重建的机会,按照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恢复打造大研古镇,彻底搬迁或关闭了古城周边的污染企业,并迁出部分古城居民,以降低古城的人口密度。
如果问丽江从什么时候开始失去精神,请回答1996。从这时开始,打造旅游城市成了丽江最重要的任务。1997年,丽江古城如愿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清单”,它此后要做的一切,就是按照计划搭建一个理想的古城。
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丽江主要做了几件事情:建立了古城房屋维修审批管理制度,保护原有古城建筑;对古城的市政基础设施系统进行现代化改造;征收“古城维护费”;控制古城的商业活动,将与古城氛围不协调的商业行为,如玉石店、理发店、卡拉ok厅等全部迁出古城。
每一个看似为了古城好的措施,都在加剧着古城文化的衰败。
将丽江古城作为一个保护区专门划分出来,并征收“古城维修费”,使丽江古城跟周围格格不入。现代化的建筑,嘈杂的声音等构成了丽江古城的大背景,古城倒像外来者一样贴在城市中,完全没有世界文化遗产中强调的整体连续性。
硬生生划出来的边界,让古城根本无法容纳增长的居民,古城内房价陡增,很多人开始选择将房子租给外地人,而自己生活在新城。
为了“看起来更像古城”,丽江迁出了许多便利的商店。十几年前,古城内有着多个农贸市场和日用商店,现在,为普通居民生活所提供的“便利”几乎没有。甚至小学附近连书店、文具店都找不到,只有售卖旅游商品的店铺。
2000年286家店铺中为游客服务的旅游性商店占66.10%,为居民服务的一般性商店占33.90%,到2013年,丽江1606家店铺中旅游性商店比例为93.77%,增长了将近28%。
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古城居民不仅维修房屋必须经过有关单位允许,庭院外原本摆放杂物、晒制泡菜腊肉等物品的空地也陆续被征为公共用地,用于绿化、休闲等设施建设。到2012年,丽江古城的居住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已经不足15%。
打着文化保护的旗号,丽江古城早已不是一个适宜居住的地方。2009年四方街地区的房东有超过80%选择在新城居住,留在中心地区居住的人不足10%,而这些留下的居民也是仅仅参加对古城的管理或清洁工作,真正的生活中心也在新城中。
没有原住民的地方,也当然不会有纳西特色的产品开发,商店里所贩卖的,是廉价而又相似的旅游纪念品,而不会有人们所希望看到的纳西文化。
没有文化,丽江的商品也不会有本质的变化。1999年丽江古城内玉器店的数量达到最高峰,出现买卖纠纷后,政府禁止在古城经营玉器店,但这个空缺很快由同样具有高额利润的银器店填补。
从“丽江现象”到丽江模式
1997年,丽江古城入选“世界遗产清单”之后,世界遗产中心副主任梁敏子曾告诫道:申报的成功意味着保护责任的加重,从现在起丽江人民必须对全人类负责。
20年过去了,丽江创造的经济价值有目共睹,没人再去追问,丽江是否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毕竟,丽江早已成为旅游城市的标杆。
2007年,中央调研组在对全国进行考察后,选取了18个城市作为改革开放的典型成功案例,丽江是其中之一。上榜理由是:利用当地优势特色资源,做大做强做精旅游产业,以旅游业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从名不见经传的西南边陲小镇发展成为富裕繁荣文明和谐的旅游文化名城。
丽江的迅速发展让“丽江模式”成了旅游界的热词,也让无数城市效仿。
曾经“丽江模式”的释义是,旅游和文化的相得益彰。但放眼中国,真正的丽江模式却是这种由政府进行整体规划,迁出原住民,吸引外来商家入驻的文化自毁行为。
丽江分类信息网,免费分类信息发布

VIP推荐

免费发布信息,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2
企业名录